《翻译漫谈 余晟》摘要

作者“正职”为软件开发,翻译纯属误打误撞——从普通的GRE考生开始踏上翻译之路,至今已翻译出版《精通正则表达式》、《技术领导之路》、《程序员的职业素养》等作品,合计字数超过一百万,并得到很多读者的肯定。


一、科技翻译的几个特点

第一,科技文献通常是用来讲道理的,所以译者必须准确理解文字表达的道理。
第二,科技翻译的译者完全可以适当改动原文。

为了保证读者的正确理解,保证“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汉姆雷特”

第三,在“顺”与“信”发生冲突时,科技翻译选择信而不顺。

大量科技文章都是非常浅显直白的,译文对译文读者的要求不应当高过原文对原文读者的要求,尤其是不应当人为抬高对读者文字理解能力的要求。

第四,科技翻译时,译者应当对译文专业领域有所了解。

第五,科技翻译也需要了解基本文化知识。

第六,科技翻译时,译者应当对加倍小心应对专有名词(术语)。

总的来说,我认为科技翻译的特点就是如此。它不会要求译者有极高的文学造诣,但并不意味着放低了对译者的要求。无论是从逻辑的严密、歧义的避免上,还是背景知识的理解和术语的准确性上,科技翻译都有更高的要求,而且许多时候有成文、成型的习俗和规范,不像文学翻译有那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译者应当具备的能力

首先要有良好的英文阅读能力

具体来说,良好的英文阅读能力要求译者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原文——包括文字表达的思想,单词的确切含义,结构的组织,还有“看不见”的其他内容,譬如语气、双关、典故……这样才能保证译文读者尽可能完整地接受原文的信息。

第二,要有好的词典

一般手头必须有以下五本词典:

  • 美国传统词典
  • Merraim-Webster词典
  • Collins Cobuild词典
  • 英汉大词典
  • 现代汉语词典(双语版)

简单来说,前两者提供了英文单词意思的完整解释,“Collins Cobuild”提供了全面的用法和例句(如果是中文版,很多时候可以照抄某个用法对应例句的翻译),《英汉大词典》对中文读者精确理解英文单词提供了很好的示例,而《现代汉语词典》则可以查到众多汉语对应的“地道”英文,帮译者判断是否可用。

1,好的词典解释很全面,你能够“找到”精当的解释,而不需要自己去“发明”。
2,好的词典一般都包括thesaurus(同义词典),而thesaurus非常有用。许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一个单词的意思,却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合适的译法,但查阅thesaurus往往可以迅速找到合适的同义词,曲径通幽,直接拿过来放在译文里即可。
3,好的词典会提供若干精当的例句,如果遇上英汉词典,例句也会翻译成中文,这样我们就能摆脱“词对词”的刚性限制,在语境中“认识”这个词语。

第三,译者应当有相当的知识积累,还要有一定的查找资料的能力。

最后,要想做好翻译,还必须持续培养自己对中文的感觉。

三、翻译和艺术的关系

翻译既不是艺术(或者更准确地说,与艺术关系并不紧密),也不是科学,那么它是什么?我的观点是,翻译(纯文学之外的翻译)是一门技艺,它同时包含技术艺术科学三方面的因素。

在技术方面,翻译不要求译者有很高的艺术天赋,而强调有意识的练习和总结(已有集结出版)
在艺术方面,翻译要求译者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即能够判断出文字的好坏做出取舍,识别学习提升的方向
在科学方面,翻译要求译者有理性探究的精神和学习最新进展的本领。而且,优秀的译者通常善于运用各种在线词典、搜索引擎、翻译软件等现代工具,提高自己的效率。在这方面,理科出身的译者相对更有优势,大概与接受科学训练较多有关系。

直译和意译的取舍

如果直译和意译都有不足,翻译时应该如何取舍呢?我的答案是,大部分时候应当以意译为主,直译和意译的结合程度由原文决定。如果原文的文字侧重传达信息,而较少“文字之外”的意思,就应当主要选择意译。常见的文稿,比如新闻报道、使用说明、技术书籍,都可以归为此类。只要译者的功力足够,确保能准确理解原文,剩下的就是用中文的自由表达,以确保读者能顺利理解为要务。如果原文的文字有较多“文字之外”的意思,其形式或格式本身具有某种意义,如果单纯意译,译文往往会大大偏离原文。

面对典故多走一步

在处理典故的时候,译者通常需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要能够识别、准确理解原文中的典故,这需要语感、知识积累和运用搜索引擎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能设法把典故的信息完整传递给读者,多做“补全”的工作。

先通读整章,再回头仔细揣摩,弄明白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最后尽力在译文中复现原文的联系。

四、翻译步骤

一 通读

掌握大局,找到对应的双关语,了解逻辑结构,熟悉关联典故,把握原作写作风格

提高自己的通读效率,可以参考郝明义先生翻译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二 翻译

语言的转换过程

要点之一是按部就班,也就是拟定合理的计划,保持节奏循序渐进。
另一大要点是,要兼顾细节和大局,合理取舍。

可以当自己是一边学英文,一边练习造句的小学生,能理解准确,表达大致通顺即可。
在这一步,译者要用到的主要是各种词典,推荐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

三 校对

主要目的是比照原文检查译文有没有偏离或者译错的地方。

当自己是中学英语老师,认真批改之前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是否有错误或者遗漏。

四 理顺

这时候要做的就好像修改中文作文。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是否合适?句与句的意思是否连贯?段与段之间的逻辑是否通顺?整篇文章的承接关系是否恰当?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因为不同语言的习惯存在差异,所以翻译过程中有时还需要把一段话拆开,有时又需要把几句话合并起来,才能保证译文阅读起来顺畅不生硬。

推荐《中学生图书馆文库》,尤其是《文心》和《国文百八课》,里面的知识很基础又很实用,讲解也非常易懂。

将自己设想为中学语文老师,批改的是一篇中文作文,保证作文通顺、流畅。同时检查对原文有无逻辑的错译。

五 润色

具体来讲,“润色”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字词的润色,比如增加或者删掉一些连接词,因为中文讲究“文意流畅”,不会像英文那样硬性使用连接词来组织结构,所以适当增删一些连接词,减少译文的生硬;
第二种是风格的润色,用更符合原文风格的词语和句子替换掉“直接对应”的译文,当然前提是要保证意思不发生偏差(而不是意思“绝对不变”)。
另一种是为照顾读者,在总体层面上的润色,比如人物的称谓、数据的单位等。

五、翻译如铺路

稍微了解一点科学的人都知道,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语言是不够严格精确的。这些语言既有规则(譬如句子要有完整的结构,英语中过去发生的动作要用过去式),又没有规则(譬如不规则动词,以及某些约定俗成而“毫无道理”的搭配)。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活力和创造力,就在于能够灵活游走于这种有/无规则的矛盾之间,“搭配”出不曾出现过,但意义完整的词句

无论是哪种语言,都会遇到这种“不够整齐”的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有点像用石子铺路,每颗石子都是不规则的,各个面有各个面的形状,铺路工的职责就是妥善安放每颗石子,铺设出平坦的路面。

不满足于意思的生硬表达,还需要精心选择合适的面来表现,这是译者的职责。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平时必须多思考,努力领悟语言“不规则”背后的规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