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文明,从被北狄、西戎、南蛮、东夷所包围的中间这一小块中原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步扩展到陕西关中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华夏文明,再往后才发展成中华文明。
或许在上古时代,中原各部落之间就开始互通有无甚至通婚了,不过交换的货物中粮食所占的比重很小,大概只需要供给这些行走的商人家庭即可。在这些贸易中,交换的主要货物,应该就是王东岳老师在课程中提到的,以天干地支为名的各部族所生产的盾牌、绳子、引火物、钻子等特殊物品。也正因着这些不断的通婚与小型贸易的交流,整个中原虽有部族之隔,但已逐步形成一个文化上的整体,使得中国先民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世界里,常把国家观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观念里。中华大地上各时期,从部落联盟到部族邦联制,再到分封制,郡县制等,也就有了不断发展的、稳定的文化基础。
从黄帝、神农的推举制,到唐、虞的禅让制,再到夏朝的传子制,在此课中没有讲到,只提到了殷商以天干地支为序的昭穆制。
王东岳老师认为,商代是这十个部族轮流执政的,而商代的灭亡也和部族轮替不谐有关。这十大部族两两构成两合部族,轮流执政,或者说轮流作为祭祀整个部落祖先的祭祀活动的主持,这是商代的社会基本构想。当其中的几个核心部落掌握权力,到最后的帝辛,也就是殷纣王时候,把整个部落的中心迁移到自己的本族所在地朝歌,打压其他部族,导致其他各部族的重要领袖人物叛离,和周形成联盟,商朝最终解体。这就是商代的大致社会状态,所以商代社会是部落联盟之上的部族邦联制的社会构型。
周代初期也有延续了商代的昭穆制度的痕迹,不过周代只有周文王部族的姬姓和姜子牙部族的姜姓两者的轮替关系,而姬、姜两姓的诸侯国也占据了中原最好的地区。虽然我们今天在史学上还不能得到非常明确的确证,但是它表达的是什么?就是人类从部落联盟逐步向国家形态,早期是封建式形态的社会体制,转进的过程,商周的社会形态走向集中的演变规律。
发表回复